小镇孕育的艺术大咖们:电影火遍南洋 音乐薪火相传
时间:2022-05-04 来源: 作者:  点击次数:
小镇孕育的艺术“大咖”们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是著名的侨乡。近百年来,这片文化沃土上涌现出一大批艺术“大咖”。他们从安海古镇走向世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演绎精彩的艺术人生。从星光熠熠的电影业到雕塑、书法、音乐等艺术领域,安海华侨华人为现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电影火遍南洋
20世纪20年代,亚洲电影业蓬勃发展。在被称为“东方巴黎”的上海,电影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此同时,东南亚国家的电影业也开始迅速发展。一批安海华侨抓住这一商机,将资金投入电影产业,从事电影制作,并在东南亚设立电影院,从而走出了一条具有华侨特色的电影之路。
于,安徽籍华侨,东南亚著名电影老板、导演、制片人。1920年,25岁的余南下菲律宾,在南洋拍摄电影。他创办了“复旦电影制片公司”,执导并制作了《红楼梦》《西游记》1001《火烧七星楼》等影片,深受菲律宾华侨华人的喜爱。最受好评的,是他第一次把著名的闽南剧《豹子头林冲》搬上银幕,在南阳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除了导演、制片人等“电影人”,安海还诞生了许多电影明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世纪60年代香港娱乐圈的“亚洲赢家”凌波。凌波,原名俊海棠,自幼随父俊天竺移居香港,早期出演过90多部闽南电影。1961年,她加入邵氏电影公司,著名导演李翰祥为她取了艺名凌波。凌波《陈三五娘》主演的《梁山伯》,在台湾省、中国和东南亚都很有名。
雕塑书法流传至今
日本京都万福寺,中国风浓厚,寺内供奉着日本安海出生的雕塑大师樊道生雕刻的佛像。
樊道生生于明末,擅长诗词书画,尤以雕刻佛像见长。他雕刻的佛像古朴、精致、高超,深受人民喜爱。清朝顺治年间,樊道生应邀带着父亲画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去日本为富士寺(俗称全州寺)和光福寺雕刻佛像,并与旅居日本的福清高僧袁茵结缘。后来,当袁茵在京都于之建造万福寺时,他邀请范道生来雕刻许多雕像,如十八罗汉、弥勒佛、观音和关帝。樊道生随身携带的《十八罗汉图卷》至今仍收藏在万福寺。
除了流传至今的雕塑,安海华侨还留下了许多有影响的书法作品。书法家吕燕生于1908年,在新加坡生活多年,先后在新加坡中正中学和南洋大学任教。画铁钩透纸背的苍劲笔法是他书法的特色。1981年,70多岁的陆埮回到家乡,主持安海首届“海星奖”书画大赛,致力于培养家乡新的艺术家。
音乐艺术薪火相传
流行于闽南及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的南音,是一种古老的音乐。唐宋以来一直传唱,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安徽华侨高,是南音艺术家的典型代表。
高,1992年出生,14岁开始学习南音。他在南音唱腔和管弦乐指法上技艺精湛,独具特色,在闽台享有“王铭大曲仙子”的美誉。1929年,应菲律宾总统和南音社的邀请,高明网赴菲律宾授课,当地南音爱好者纷纷来到这里,或听授课,或切磋技艺。他致力于在菲律宾华人社区教授和传播中国文化,使南音这一中国艺术瑰宝在东南亚大放异彩,被菲律宾南音界尊称为“一代宗师”。
张子玉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