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文艺
 

《探访中国古村镇》:保护古村镇背后的文化基因


时间:2022-05-12  来源:  作者:  点击次数:


 为古村镇的保护、重建鼓与呼

 【光明书话】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冯继才先生曾说,“无论是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还是传统村落的保护,都处于一个动态的环境中。它们随时都在变化,随时都有可能消失或消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古村镇的保护中来。他们为古村镇开发管理的混乱而担忧,为古村镇的衰败和萧条而痛心。他们争分夺秒,为古村镇的保护和就地重建呐喊。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王喜根就是其中之一。最近他的新书《探访中国古村镇》出版了,可以说这本书充满了土味。作者自费对100个古村镇进行了实地调查,挖掘了古村镇背后的文化基因,指出了发展和治理中的困难和矛盾,总结了古村镇保护和改造的成功经验。用作者的话说,本书旨在清理中国古村镇的源头,为保护古村镇建言献策。看完这本书,一路循着优美的文字,作者带领我们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拿什么去拯救我们的古镇古村落?围绕这个问题,作者在写作中扮演以下三个角色:

是古村落文化的讲述者。这本书的主体由100篇文章组成,每篇文章都参观了一个古老的村庄。作者采用散文笔法,辅以全彩实景照片,力求内容扎实、朴实、真实。003010 《泰顺廊桥,独特的文化符号》 《衢州古城,让南孔文化落地》 .“文化”是作者标题中提到最多的词。在王喜根看来,古村镇拥有最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灿烂的文化遗产不仅包含了我们祖先的辛勤劳动和智慧,而且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记录了古村镇的历史文化,用通俗易懂、有故事性的文字将文化背后的人与事、爱与缘分串联起来。所以,读《陆巷,再现洞庭商帮文化》会让你有一种游走于纸墨之间的感觉。每走进一个古镇,作者仿佛就是一个当地的文化导游,慢慢地给读者讲述着这片水土的风土人情。同时,书中作者拍摄的大量实景照片真实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古村镇建筑和传统文化元素,让读者随时“穿越”到文中的古村镇,身临其境,激起文化共鸣。

二是古村镇发展的鉴定人。当读者还沉浸在过去的岁月里时,作者马上把笔触拉回到现在:这些曾经繁华的古镇古村呢?王喜根把目光聚焦在古村镇的发展现状上。他讲述了自己在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亮点和问题的始末。他既对那些得到合理开发和妥善保护的古村镇表示欣喜和欣慰,又对那些发展不平衡和保护不当的古村镇掩饰不住内心的焦虑和苦恼。比如,当看到溧阳曹珊牛马塘村在科学规划、精准施策下打造的“中国红薯村”这一著名品牌时,笔者发自内心地赞叹:“牛马塘人用勤劳、朴实、坚强、友爱、善良、向上奉献的七个音符,组成了田园牧歌的主旋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牛马塘会越来越繁荣。”在空间环境遭到破坏、规划没有得到妥善落实的呈坎古村,他感叹:“呈坎,我们怎么越过这个‘坎’?”可以说,作者有意识地充当了古村镇发展的鉴定人。作为古村镇的外部观察者,他立足于当地的乡土文化和发展现实,给出了自己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价。这些评价是当地政府的重要参考。

三是古村镇保护的诉求。笔者认为,中国古村镇面临的首要和核心问题是保护。他提出,保护本源才是真正的保护,古村镇为了发展而追求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不能以破坏文化甚至歪曲历史为前提。因此,在田野调查中,他对利用文化发展经济的模式十分警惕,经常追根溯源,理清文化发展的脉络。面对古镇古村落开发、利用、传承和保护中的共性问题,他不遗余力地推荐实地调查中发现的科学、均衡、有效的保护模式,并大声呼吁熟悉当地历史文化、有资金实力的“文化商人”加入政府对古村镇的抢救和保护, 探索和发现整合古村镇保护的途径,让更多的古村镇“活起来”,实现未来在古村镇的发现和创造。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名曾经战斗在一线的资深记者,10多年来,为了进一步发掘、掌握和记录中国正在衰落的古村镇,王喜根走遍了全国300多个古村镇,撰写了60多万字的调查报告,拍摄并保存了数万张珍贵照片。这种甘于奉献,以保护古村落为己任的精神,令人感动,令人敬佩。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真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我觉得作者2019年发表了《探访中国古村镇》,现在配套文章《寻访中国古村镇》出来了。这难道不是“四”的一种做法吗

(作者:范晁海,南京师范大学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