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文艺
 

探访成都平乐古镇: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文化遗产


时间:2022-05-12  来源:  作者:  点击次数:


 探访成都邛崃市平乐古镇 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文化遗产

每到春末夏初,成都邛崃市平乐古镇的阳光就变得格外明媚。白墨河穿过古镇,映着蓝天,流动的河水带来几分凉意。

清晨,古镇的居民开始忙碌起来,打铁编竹.这座形成于公元前150年西汉时期的古镇,如今依然烟火气十足。听着白沫河在石板上流淌,在鸟鸣中醒来,已经成为古镇居民的日常。

在这里出生、成长、就业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尤伟和邛崃平乐镇王禹社区书记杨云,见证了当地的变化。

“曾经,这里有很多人外出到沿海打工,到外地读书。但是近年来,因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古镇的热度越来越高。”尤伟说。

 守护村落的手艺人看见有游客来心里就很高兴

5月7日,和往常一样,尤伟穿着围裙在店里忙碌着。手里拿着一把切好的竹丝,他的动作快速、有力、准确、毫不费力。

那天,尤伟的任务是给即将体验瓷胚竹编的同学们做半成品。这样一来,孩子入门就会容易很多。“我们现在做的是‘裁料’,是正式编织前的一步。我先打个基础,让学生玩,最后帮他们完成。”

店里织布打样,设计新品,店外教学培训,技能分享,尤伟的生活总是围绕着这些事情。他说,尽管受疫情影响,店里的销售还是不错的。

“以前镇上很多人都出去沿海打工,去外地读书。当时镇上经济不景气,竹编业也受到很大影响。没有人来学习,竹编产品也卖不出去。后来古镇开始繁荣起来,游客多了,销量也水涨船高。很多打工者回来后,发现竹编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人,于是留了下来。”尤伟说。

古镇的发展,既留住了艺术,也留住了人。这次经历让尤伟意识到,文化底蕴和古镇是一体的。2008年,邛崃瓷竹编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是这项艺术迎来“春天”的转折点。同年,尤伟在古镇的工作室开业。

尤伟说,更大的转折点是几年前。2017年,平乐镇王禹社区被写入《中国传统村落档案》。2018年,王禹社区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王禹的社区获得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在他看来,这意味着抽象的“艺术符号”有了具体的“地理符号”的帮助。村子的知名度扩大了,工匠们纷纷效仿。到目前为止,全镇已有近200户家庭加入了家庭灵活就业队伍,专门从事生产和编织。

订单多了,尤伟和徒弟们开始思考如何把竹编做得更好看,更漂亮。现在工作室里的竹编多种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的审美需求。

在过去的五年里,尤伟教了很多学生。“手艺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手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竹编技术存在于清朝。我是第五代传承人。我关不上,也不能让技能在这里断掉。”他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了传统的瓷胎竹编艺术,也保护了王禹社区。

“保护村庄就是保护文化。等村子好起来了,文化也就好了。看到游客来了,我很开心。受欢迎就好。”这就是尤伟的道理。

传统村落的生命力构成古建筑、历史人文、风俗文化……

镇上种了十三棵古榕树。千百年后,它们与古镇“昌”融为一体。古老的榕树根系发达,枝叶繁茂,为这里的居民提供了树荫,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就像这个古村落一样。

“这里的很多房子都是清朝建造的。古人的智慧是奇妙的。这些古建筑外表看起来很古老,但实际上非常坚固,抗震、防水,而且冬暖夏凉。”一位居民说。

古建筑的架空楼板和屋顶挑檐的存在,可以起到很好的温度调节作用。比如挑檐,不仅让建筑外形美观,还很好的照顾了它的功能。把屋檐挑到一定大小,就可以调节阳光的效果。夏天早晨气温低的时候,阳光可以照进建筑内部。正午的太阳几乎在正上方时,只能照到房檐柱外侧,热量与建筑外部隔绝,使室内保持凉爽。冬天,随着太阳的升起,建筑内部逐渐接收到光线。中午的时候,阳光正好打在房间最里面的墙上,让房间很温暖。

“2019年,省财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达中央农村环境整治资金,向王禹各社区拨付270万元,包装建设‘王禹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习中心’,改造现有农贸市场及周边雨污水管网。管网改造涉及的道路、建筑物拆除恢复。”王禹社区书记杨云说。

除了建筑和街道外观,还有许多方面可以保护王禹的传统村落。

“在王禹社区,你可以看到许多本土习俗,如传统集市、古代戏台唱戏、老茶馆听歌剧等。社区内有长青街、王宇古街、福慧街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建筑23.54万平方米。所以我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由历史人文、风俗文化、历史建筑、重要遗迹和文物保护组成。”杨云自豪地说。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平乐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办法》对名镇古街、文物古迹和古树名木、旅游景点和古建筑民居的保护管理、古镇景区的交通管理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谈及未来,杨云说:“镇里将利用相关部门征集或聘请修缮工匠,成立历史建筑修缮小组,做定期维护。有

效保护。为了保护文化,我们还要打造具有平乐特色的‘传统村落’旅游品牌,深入挖掘平乐九古文化、八大文化,提升打造八店街打铁铺、竹编工坊等8个特色体验式民俗文创小店,保护传承竹麻号子、竹龙、河灯祈福等特色传统民俗活动。”

  四川的保护之路大力推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6819个,这是全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数量。333个,这是四川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数量,占比达到了5%。

  传统村落保护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2012年之前,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记者从省住建厅了解到,这项工作曾面临着不少严峻的问题,比如传统村落“空心化”、基础设施不完善、保护资金不足、缺乏联动发展等。

  如何推进?从2012年起,四川开始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开展了4批省级传统村落申报工作,其中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达333个,居全国第九,列入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达到了1046个。

  2020年以来,四川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和示范县。2020年6月,甘孜州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10个示范市(州)之一,获得中央财政资金1.5亿元。2022年4月,广元市昭化区、泸州市合江县被列为2022年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获得中央财政资金1.125亿元,大力推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路上,除了当地的保护,强有力的立法也必不可少。记者获悉,《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已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填补了传统村落一直缺乏相关地方立法保护的空缺。

  持续开展四川省传统村落申报工作,大力推进四川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未来,这条保护之路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澜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