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于济南荷叶的“碧筒饮”
时间:2022-07-07 来源: 作者:  点击次数:
郑学富
一个夏夜,南宋诗人陆游躺在一个池塘边的太师椅上,望着天上的星星,闻着阵阵莲香,就地取材,用一个蓝色的瓶子做了一杯饮料。他很自在,也没有暖气。《桥南纳凉》描述:“拖杖追柳外凉,桥南画床。月船箫声犬牙交错,风吹莲香。半个银河系都知道黑夜很久了,一望无际的草和树感觉城市荒芜了。不羞不醉,人事还忙日出。”诗中提到的“碧桐”,即“碧桐吟”,始于魏晋时期的泉城济南。
唐代学者段在《酉阳杂俎》中记载,魏正时年间,刺史郑公弼在历城湖畔建园。园内有谷有溪,碧波荡漾,荷叶田埂,莲香远溢,岸边垂柳,遮阳,水旁、溪旁有亭、台、廊、榭。这是一个美丽的避暑胜地。在古代,一个州或县的州长被称为“知林俊”,所以它被称为“知林俊”。每到大热天,郑公宪就带领政府工作人员或文人到林俊避暑,采诗、朗诵文章、唱歌跳舞、饮酒作乐。一天,巩峥突发奇想。他让人采摘新鲜的荷叶,倒入三升酒,用发夹刺穿荷叶的中间部分,将荷叶与莲蓬茎连接起来,将莲蓬茎弯曲成类似树干的形状,喝下荷叶中的酒。清香与酒香交融,沁人心脾,鲜美爽口。模仿一下,大家喝了之后都觉得一股清凉的气息渗进了心里和灵魂里。他们甚至称之为“妙哉”,美其名曰“痹痛饮”。元代文学家陆文贵曾就此事写过一首诗:“当年暑假做了林俊,闲暇之余,圣贤愿游。荷香,须慢慢折,酒无韵味。玉簪先透玲珑玉,金浇玉。叶底也许是甜甜蜜蜜的,但要反复煎熬的是莲心。”
阎正的发明受到学者的推崇,后来流传到民间,蔚然成风。人们又把碧桐饮称为“碧桐杯”、“荷桐杯”、“荷盏”,又叫“象鼻杯”,因为荷叶的茎管是弯曲的,形似大象的鼻子。唐宋时期,用蓝杯饮酒消暑成为一种时尚。唐代一位不知名的诗人有一首《碧筒杯》的诗说:“酒尝如莲,香比冰寒。轮子像树干,凉得像绿蝇。”白居易有诗“疏柳碗,孤莲杯”。据《浙江志杭州府》记载:“宋代西湖名满天下。七月过后,很多人乘凉,就像荷花开了,荷花开了。它自然而美丽,画家很难模仿。人拿荷叶注水,心领神会,把手弯了。黄萎病花序像鼻子,喝了它,放在蒲深柳密处的船上,用它的翻领捞水。上个月才还回来。清宫与美景相映,相互融合,很有诗意。”欧阳修《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描述:“酒杯旋荷叶,莲舟荡,红浪常在杯内生。花酒香清。”宋代诗人陈密也有一首《南康爱莲即事》的诗说:“最重要的是一个蓝色的杯子,晚上可以喝。”苏轼在杭州做官时,有一次和朋友聚会,在西湖里划船,喝蓝锥酒,朗诵诗歌。苏轼曾说:“蓝锥一弯,白酒微苦。”根据中医“春酸、夏苦、秋辛、冬咸”的观点,夏季多吃苦味食物,可以清热解暑,对身体大有好处。因此,人们认为痹痛饮具有养生作用。明代诗人五四道有诗说:“翡翠叶清,夜为巨墓,蓝云半卷出方塘。柔上取冰蚕口,玉兔远照。用黑色的水滴泄渴,我
在各种材质的蓝色杯子中,雕刻的犀牛角最为珍贵。随着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犀牛角逐渐流入中原,犀牛角杯雕刻工艺兴盛,一批著名的犀牛角雕刻工匠脱颖而出。明末清初,无锡人尤统,刻犀角蓝锥杯,最为精美,一品难求。尤,本名玉元,艺名“智胜”。他的雕刻技艺是家族传下来的,以雕刻犀牛(角)、大象(牙)、竹子和玉石而闻名。他是三吴之冠,尤擅雕犀杯,得“尤犀杯”之誉。康熙帝因其技艺精湛,将他招入内廷侍奉皇帝。故宫博物院有一件清代用犀牛角雕成的荷叶状杯(碧铜杯),高10.6厘米,直径16.8-10.6厘米。杯的广角雕刻成张开嘴向外卷曲的荷叶形状,叶片上的叶脉栩栩如生。壁的下部雕有荷花和卷起来的小荷叶、香蒲,捆扎成一束荷花,形成底座,稳定地托住杯体。杯底有孔与流相通,流口上翘。如果你拿着杯子,你可以直接从壶嘴吸饮料,而不用倾斜它。此杯造型独特,独具匠心,雕刻精美,格调高雅。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一个小小的蓝色杯子,不仅仅是一个饮水器,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结合体,具有追求美和艺术欣赏的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碧铜杯已经不能在民间生活中看到,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近年来,这种传承了几千年的高雅品味被赋予了新的生命。碧桐饮作为一种旅游体验方式存在于济南大明湖等地,让今天的人们也能体验到夏天“酒味混莲味,香比冰冷”的奇妙感觉。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