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文艺
 

国产青春片的困境:在狗血与小清新间疲于奔命


时间:2022-07-08  来源:  作者:  点击次数:


青春片,在狗血和小清新之间奔跑韩思琪

到目前为止,今年在影院上映的国产青春片都像西西弗斯一样,徒劳地做着一个永远的滚石上山,重复着一个不断上映、失望、不断上映的循环。

最新上映的电影《一周的朋友》,虽然达到了半年来青春片赛道的最高分:豆瓣评分4.8,依然没能打破烂片的怪圈,——未能触及及格线。提前两周上映的《暗恋橘生淮南》,尽管有8月长安“振华三部曲”IP的加持,也只拿到了4.6分。如果把时间线再往前推,会发现《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有4.5分,《十年一品温如言》有2.8分.

国产青春片的市场:巨大不确定中的“一点确定性”

在其他类型片大多选择撤档延期的时候,青春片依然如期上映的选择甚至让人有点“孤胆英雄”的味道。

首先,这个排片和上映的选择和疫情的影响有关系。从成本上来看,青春言情片规模小,受众集中,这让青春言情片和言情片在不敢确认档期、不敢反复修改档期的电影市场上,拥有更多的“确定性”:青春言情故事总是有观众的。对此,《一周的朋友》董事林孝谦有着独特而准确的观察:

“青春片其实是一个很小众的题材,针对性特别强。主要以16-18岁的年轻人为主,约占票房的6%-10%。大陆青春片通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青春片’,大部分都是从青春开始的。后半部分还是讲述人物成年后的失落、遗憾和重逢,只是悼念青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青春片。”

这个模板只是上述国产青春片共有的两阶段或三阶段结构:剧情比较整齐地分为学生时代(中学、大学)和工作后。其中,校园时空为想要怀旧的观众提供了青春的想象空间,纯真、火热、美好;时间和空间连接着“现实”的故事剧本。

对于厌倦了《致青春》式狗血疼痛青春套路的国产剧观众来说,“青春”的开头和青春片的类型意味着一个承诺:这里的爱情故事剧本更纯粹、更热烈、更饱满、更浓缩。对话对比的剧本是成年后相遇的爱情故事,观众掏钱买票看青春片只是为了看年轻心的承诺。

那么,这两个爱情剧本有什么区别呢?

如今,爱情的神话越来越难讲,人们不再相信为了爱情而冒着生命危险的故事。不仅是时代的气质在悄然发生变化,为了爱与义而甘冒生命危险的逻辑,也会被准确对冲风险、平衡利益的当代人所唾弃:沉溺于感情是“爱情大脑”,而新的“正确价值观”是“爱自己”和“赚钱”。年轻人爱情和事业的新法则是:用“爱情脑”对待工作,用“事业脑”对待爱情。3354的潜台词是,你不需要再在乎爱情了。

就像哲学家韩秉哲对情欲的描述一样,3354“不再维持一个人的立场,而是在和为了他者中迷失自我”,这是时代给“爱情大脑”的判决。与此同时,现实的另一面是,精神世界和容错空间不断被疲劳挤压,摆在每一个生活艰辛、疲惫不堪的普通人面前的“浪漫”选项,都是感性的、深情的、代价高昂的奢侈品。

当现实逻辑中的爱和义被极大地压制和驱逐,青春片和言情片的选择就成了一种成本极低的补偿:不需要承担心碎的后果,不需要减少一个人无拘无束的快乐,不需要在疲惫的工作和生活的缝隙中处理一段感情中必然存在的争吵和磨合。观众不必“签署”现实生活中残酷的爱情条约,而是可以通过一个不超过两个小时的故事,去体验或珍藏一颗年轻时最专注的心的记忆。3354不是权衡利弊后慎重的选择,而且就算他们在决定喜欢的那一刻什么都看不清楚,也只是一颗噼里啪啦的心,就是喜欢就够了。

所以,青春爱情故事永远有观众。

国产青春片的困境:在狗血与小清新间疲于奔命

再说说《暗恋橘生淮南》,作为八月长安同名小说的第三部电影改编,并没有给出超越前两版的惊喜。

103010的故事剧本就是踩着前面说的“模板”走的。年轻时的“暗恋”可能并不痛苦或混乱,但它的影响可以延伸到成年:我们永远不会超越高中。这种“不离不弃”意味着有些遗憾可能会在很多“死胡同”里变成执念,沉入我们的潜意识,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喜好。

《暗恋》是这个故事最感人的一点,也是和工业糖精、甜宠这些校园故事拉开距离的地方。女主角的暗恋,罗志有点偏执和固执,就像她史诗般的战斗,宏大,漫长,无声。罗志对盛怀南的做法是青春期的“一个人的竞争”:模仿他,在成绩上赶上他,想尽办法“偶遇他”,都是为了让自己被他看到。在这个过程中,罗志的“自我”也得到了塑造。

让青春期喜欢的人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是青春浪漫的最高修辞之一。

少女的“一个人”青春史诗,这样的故事,理解和观看的成本是很高的。——太诗意,故事情节太平淡,这也是第三版改编不尽如人意的原因。电影在选择了青春的美好滤镜后,以男女主角家庭世仇的冲突为主线,来推动后半段的剧情:的父亲因工伤去世,盛淮南是仇人之子,的母亲多年的积怨成为了毁掉盛家的原因。后来的情节急转直下:坐牢,考试,被开除.

在清新纯净的叙述中,我嫁接了一个狗血。

称“厂长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让《暗恋·橘生淮南》的故事逻辑呈现得极为分裂,又难以被理解。尤其,前半部分的讲述被清新的镜头语言加持,更会给人以货不对板的别扭之感,只余一句:too much, too drama for me。

  而刚上映的《一周的朋友》,同样在两种气场里拉扯,而呈现为一次失败的改编落地。

  叶月抹茶的原版动画是要借一个虚构的疾病,讨论“朋友”的含义。原本的故事是这样的:平凡的高中少女香织,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记忆只能维持一周的时间。曾经感情要好的朋友、让人快乐的事情,只要一周的时间一到,就会统统忘记,背负着这样的痛苦,香织压抑了自己的感情,带上了冷酷的假面,过着离群索居的孤独生活。香织诡异的性格让开朗乐观的男孩佑树感到十分好奇,他主动接近香织,提出了要成为朋友的请求。得知了香织的病情,佑树并没有退却,周复一周,他凭借着自己的善意,一次又一次地和香织成为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坚实的羁绊在两个年轻善良的孩子间产生了。

  这种小切口、小设定、小清新的二次元故事,观众在意的不是记忆为何每周都会准时归零,而是在这样的设定展开下的温馨日常。尽管有一个失忆的设定为噱头,但这样的剧情设计,同样不适于被改编为大开大合、极致冲突的狗血套路。但电影版的《一周的朋友》恰恰选择了一条无限靠近于“实”的三次元逻辑,将“失忆梗”作为悬念不断翻面,翻出的B面打捞出的故事版本是:少女闺蜜的意外溺亡,校园暴力的痛苦无助,最终苦心孤诣的“为你好”逻辑。

  如此多狗血的“原创”情节,与为虐而虐的误会苦情逻辑,在林孝谦导演执导《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时也许在市场一侧是成立的。然而,在一部观众预期为小清新与治愈风的校园纯情故事里,是不会被买单的,原因同样是因为电影定位的模糊与漂移:在小清新与狗血虐之间疲于奔命,而故事基调是不能“既要又要”的。

  这种割裂或者说不兼容的问题,同样也出现在这半年里未达及格线的其他青春爱情片里。爱情+元素的公式,在元素中填充上:暗恋、失恋、异地恋,或是失忆梗,尽管可以生产流水线式的新青春爱情故事,配上抒情OST向市场输送金句“放下了是人生,放不下是青春”“表白不是蠢,是问心无愧”。但“为口号而恋爱”却缺乏合理逻辑的故事,终究无法触达人心。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