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甲骨:不该被忽略的学术富矿
时间:2022-07-10 来源: 作者:  点击次数:
编者按
说到甲骨,人们通常想到的就是甲骨文。其实,目前发现的甲骨,更大数量的是不带文字的,也就是学界所说的“无字甲骨”。
过去,这些无字甲骨不被重视,也因此遗漏了大量没有文字记载的信息。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化,无字甲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其学术价值也日益彰显。
无字骨是指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出土的没有文字信息的龟甲和兽骨。
在早期的发掘和收集过程中,人们经常将没有甲骨文的骨头扔掉,这使得很难统计没有甲骨文的骨头的确切数量。但据一些科学发掘的统计,出土件总数达24781件。传世藏品方面,国内外机构和个人的甲骨文数量也相当可观。如山东省博物馆馆藏甲骨文总数为8080件,无文字甲骨文达4412件;此外,历史上没有文字的甲骨被用于其他用途,如治病作刀尖药、制作假刻甲骨牟利等,被大量销毁。据李学勤先生推测,殷墟发现的甲骨与非甲骨的比例约为13,因此非甲骨多达45万片,远远超过甲骨的数量。
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凡事都要古人占卜,出土的甲骨就是商周时期祭祀留下的产物。商代以龟甲为卜筮工具,商代晚期、周初以卜筮相结合。占卜的目的是询问祭祀、征服、天文、历法、气象、农牧业、狩猎、氏族和国家等方面的吉凶祸福。可见,占卜是商周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复原和还原古人的占卜场景,研究他们的占卜过程和占卜制度,探究古人对吉凶和宗教的看法,是甲骨文研究的应有之义。
作为3300年前的甲骨卜辞材料,它所代表的古文明仍有许多未解之谜。首先是重构和还原了商周时期甲骨文占卜的原理和过程。以往对占卜制度的研究多以甲骨文和传世文献为基础,忽略了甲骨本身所承载的信息。无文字甲骨等非文字材料在重构商代甲骨卜筮过程中,比文字资料具有先天优势。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再现和还原3000年前古代甲骨文占卜的画面,解开3354号千古之谜:何为善何为恶?二是重新审视中国早期礼制的起源。孔子曾谈及三代礼制,曰:“殷因,损益可知;周因的得失也是可知的;或其继承者,虽不朽”(《论语为政》)。他说夏商代和殷周代的礼仪制度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认为这并不容易。认为中国古代礼仪制度起源于周初的学术观点有失偏颇。
再比如,根据无汉字甲骨上的攻痕和钻纹,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以无汉字甲骨为特征的分期断代系统,进而帮助确定每块甲骨的年代。
甲骨文不是甲骨的全部。汉字甲骨文和汉字甲骨都是甲骨文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必要从全面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甲骨文。
兵微将寡的研究现状
目前,甲骨文研究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大多数学者对无汉字甲骨文及其非文字材料并未给予重视,偏袒现象十分严重。实际上,无文字的甲骨中有大量的自然信息、修复信息和相关信息:自然信息包括甲骨的正面、背面和侧面的信息,以及取用制度、材质种类和大小判别;补救信息包括攻击和处理、钻孔、焚烧、钻凿、刮削、锯割、钻孔等。相关资料主要包括甲骨文的装订、雕刻、例题、甲骨文的绘制
第一,甲骨文的描述存在缺陷。首先,在内容上,几乎没有没有文字的甲骨文描述;其次,描述方法需要改进。以往对甲骨的描述主要以拓片和抄本为主,缺乏清晰的照片。现在学术界认识到,不仅要用拓本、临摹、照相三种方法,还要用文字对甲骨的细节进行描述和解释,以满足学者研究甲骨的需要。
二是研究内容缺乏环节。对无字甲骨的钻孔形式、卜筮过程、卜筮制度的研究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导致无法了解甲骨卜筮的本来面目,影响了我们对甲骨和甲骨文的认识。
第三,无文字甲骨等非文字材料的数据库建设尚未得到重视,亟待提上日程。
回顾研究历史,对无文字甲骨的研究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亟待改变。
大有可为的前进方向
21世纪初,甲骨学家黄天舒先生首次提出了“甲骨形态学”的概念,拓展和延伸了甲骨的研究范围。但从研究内容来看,我们认为“甲骨文非文字材料”这一概念似乎更准确、更实用。
目前,骨非文字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一直停滞不前。这种安排,从内容上看,应该包括自然信息、整治信息和相关信息。对无文字甲骨的描述,应采取与甲骨文相同的拓、抄、摄三位一体的方法,并辅以文字描述和说明,如朱书、墨书、朱图、墨图、甲骨种类、大小、形制、钻筮形制、锯刮等信息。因此,在非文字甲骨的收集、整理、描述乃至“非文字资料”数据库的建设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目前,甲骨文字的解读难度越来越大,其研究陷入了瓶颈。相反,对非文字材料的整理和研究还是有很大提高的。
升和突破空间。无字甲骨在研究商周乃至更早时期中国的占卜礼俗、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无字甲骨的研究符合了今后甲骨学发展的趋势。随着国家对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冷门绝学的重视,有必要整合学术力量对甲骨非文字资料专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使甲骨学和商周历史的整体深入研究达到一个质的飞跃。总之,无字甲骨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是被忽略的学术富矿。改变当前的薄弱现状,促进甲骨学研究的全面发展,是甲骨学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李雪山,系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是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商代甲骨非文字资料的整理研究和数据库建设〔编号:20&ZD305〕阶段性成果)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