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中立:被油画《父亲》改变的一生
时间:2022-07-18 来源: 作者:  点击次数:
罗中立:当年画出《父亲》的那个人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仇广宇
发于2022.7.18总第1052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6月底的北京,36℃的高温之下,798艺术区的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里走进来一位戴墨镜、身穿黑色T恤的老者,这间画廊正在举办一个大型个展“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 1965~2022”。老人看起来温和而内向,观众没有人认出他就是这个展览的主角、曾经轰动全国的油画《父亲》的作者罗中立。
1980年的全国青年画展上,罗中立以巨幅油画《父亲》参展,引发了全国大讨论。这幅画让他的名字写进了当代美术史,也让经历了特殊时期的人们,第一次在公共空间的绘画中看到了久违的、超越阶级话语的真实的人性。
虽然已经是中国最知名的画家之一,但罗中立绝大部分时间都远离媒体。他的生活路径清晰简单,1986年从比利时留学归来后,就留在他当年读书的四川美术学院教书,1998年之后,他又在这里做了17年校长,人生几乎被绘画、教学和管理工作填满。
世人只知罗中立以《父亲》成名成家,却只有圈内人能窥见他有趣的面目。他朋友众多,大家叫他“罗二哥”“罗锅”,他点子很多,俏皮话和故事张嘴就来,随便两句就能逗得在座的人放声大笑。这些才是他掩藏在低调外表下,那生猛又真实的一面。
《父亲》如何诞生
巨幅画布上,是一个枯瘦的、头上缠着毛巾的老农的脸部特写,老农手里端着残破的饭碗,脸上有一道道沟壑般的皱纹。这幅《父亲》尽人皆知。它2.16米长 ,1.52米宽,这种尺寸在过去只能用来表现伟人,但现在上面只画了一张普通人的脸。如今看来,这幅画并不前卫,但在当年它的画幅与手法都是崭新的,它以“出格”的姿态在500多幅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1948年出生的罗中立当时正在四川美术学院读书。
那一年,他读大三,常常穿着工装,戴着粗大的黑框眼镜,已经33岁,是全班年纪最大的学生。他很勤奋,早起晚睡,走到哪画到哪,在他厚厚的画稿堆里,经常出现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大巴山上背着重担的挑夫,倚着门框留守家中的老人。
他不觉得自己是为了画家梦而上学,而纯粹是为了养家糊口。1977年,罗中立和当时的女友,如今的妻子陈柏锦规划着结婚,陈柏锦的母亲是知识分子,“丈母娘”特意提醒他赶快去报名参加高考。他算了一笔账:如果大学毕业了,工资就能从三十几元一下子涨到五十几元,生活就能出现质的飞跃。于是他赶紧走了十几里路,报上了最后一个高考名额。
其实也不能说罗中立没有过画家梦,只是这个梦早就被生活埋葬了。罗中立的父亲是个纺织厂工人,也是业余画家,喜欢带着孩子们到处写生,罗中立是全家画得最好的小孩。1964年,罗中立如愿以偿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学习画画。
1968年附中毕业后,罗中立被分配到四川达县钢铁厂动力车间做检修工,开始了他十年的工人生涯。在“学工学农”观点流行的时代,罗中立自然把厂子里的工人师傅当成心中偶像。他觉得这些师傅技术好、工资高,一辈子干到头,工资能涨到六七十元,那是他当时的想象力能达到的天花板数目。有时候看到厂子里的工人挑一两百斤的重担,他还是羡慕得要命。
但一个美术生的本能还是让他想画画,而且,画画也能改善他的生活。当时已经没有正常的绘画环境,公开发表作品途径实在太少,只能去画巨幅领袖像或者画小人书的“连环图”。罗中立珍惜这些机会,他接了一些小人书上的“连环图”工作,不但可以练笔,还能挣到每张图1元的稿费,一次画100多张就可以拿到100多元,是他当时月工资的三倍。
他考上大学之后,在文艺领域,“伤痕派”文学、电影正在慢慢兴起,反思题材的美术作品也高度受到瞩目。罗中立开始准备参加全国美展,大环境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是他知道,想参加大型美术展览还是就得画“重要题材”。他心中的重要题材就是他所熟悉的工人、农民肖像。他开始回想过去十年他所画下的形形色色的人,而那位《父亲》中农民的面孔雏形就这样出现在他眼前。那是某年大年三十,罗中立在家门口的公共厕所旁发现的一个人,因为那个年代没有化肥,粪便可以积肥,必须雇人来看管。那个守粪农民就从早到晚都僵直地坐在那里,毫无挣扎,只有想守住这份工。
在这个农民身上,罗中立找到了他想要的情感冲动,他想画一张画,替这些人发出自己的声音。此后,罗中立又将他在大巴山写生时见到的农民和老人形象,“多合一”放进了《父亲》的形象中。最后形成的作品中,每一个细节几乎都有现实的来处:老农头上的白布条和神情来自当年那个守粪老人,手中的饭碗本是另一张画作人物手中的军用水壶,脸上清晰的皱纹来自他为彝族老人画写生时候,从老人们脸上收集到的那些真实的褶皱。
而在罗中立准备画这幅画时,也正是各种美术思潮、流派纷纷传入中国的时期,每个同学都在铆足了劲学习全世界最新的艺术流派和绘画技术。他从一篇报道中学习到了美国画家克洛斯首创的“超级写实主义”绘画手法,这是一种可以创作出具有相片般超高清晰度作品的技法,他把这一技术也运用到了《父亲》的创作之中。
《父亲》送到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参加审查时,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