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刘立河遗址首次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地
时间:2021-04-02 来源: 作者:  点击次数:
中新社北京四月一日电(记者余)北京遗址通过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首次在该市发现了结构清晰、内涵丰富、规模宏大的夯土建筑基地遗址。考古学家表示,新发现的夯土建筑遗址等级较高,符合西周早期诸侯国的等级地位,为研究早期国家治理水平和等级制度提供了新的材料。
4月1日,刘立河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首次向媒体公开展示。中新社记者贾照片
刘立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刘立河镇,是西周时期燕国的都城和第一个封地。西周时期有夯土墙、遗迹和墓葬。刘立河遗址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最早的城市文明源头,被誉为“北京城之源”。
刘立河遗址最早发现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科学发掘,西周古城、高级墓葬、宫殿建筑区、手工艺作坊遗迹等。被发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
刘立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航拍。中新社记者贾照片
4月1日,在刘立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北京文理学院刘立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王晶说,这座夯土建筑的裸露面积东西长约28米,南北长约26米。夯土基最厚处为1.62米,分块分层夯实,夯实层厚约8厘米至12厘米,夯实质量好。夯土地基上有许多组墙和几个柱孔。墙顶留0.91m,厚度约0.4m,柱孔大小不同,使用方式不同。
了重要成果,首次在城内发现结构清晰、内涵丰富的成规模夯土建筑基址。 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 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的夯土建筑基址。 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这处新发掘的夯土建筑可见至少四层人类活动面,墙体可见修补痕迹,可判断出该基址曾历经至少四次废弃、再利用行为。基址建造年代不早于西周早期,废弃年代不晚于西周晚期,时间跨度较大。这一夯土建筑基址结构明确、层次清晰,对于研究早期建筑工艺、建筑结构和遗址兴衰具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考古队员出土采集了青铜环首刀、玉玦、绿松石及石器、骨器、陶器等遗物数百件,陶片两万余片,表现出本地燕文化、周文化和商文化多种文化因素特征。
同时,考古队员利用科技手段,对发掘出土的自然遗物开展了植物考古分析,出土炭化植物种子包括粟、黍、小麦、大豆、大麦等,这些都反映出琉璃河先民以粟、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王晶表示,考古发掘的遗物、器物等体现了琉璃河遗址在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是早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间的重要桥梁。(完)
本文来自太平洋在线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