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庄巧生院士逝世
时间:2022-05-09 来源: 作者:  点击次数:

日报记者马爱萍
5月9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民主同盟委员、中国科学院高级院士、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先生,因病于5月8日16时32分在京逝世,享年105岁。
盛桥一生致力于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率先发展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遗传育种团队,为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来国家小麦改良中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主持选育了华北187、北京8号、北京10号、康峰2号、康峰8号等4批20多个高产、抗病、早熟冬小麦新品种,20年来指导选育了中麦175、中麦895等10个优质新品种,为解决60-80年代小麦锈病和倒伏问题发挥了主导作用,累计推广约4亿亩
京8号是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华北平原种植的主要品种之一,年种植面积约2000万亩。京10号曾在山西、河北大面积种植,年最大面积约1000万亩。康峰8号是以康峰8号为代表的高产、抗倒伏、抗三种病害的系列品种。80年代在北方冬麦区大面积推广十余年,年种植面积1000多万亩,约占当时该地区小麦面积的40%。
盛桥改进了育种方法,为推广新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育种技术和方法上提出了一些独特的做法,是我国较早倡导使用三交和复交的育种家之一。善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选择亲本,处理杂交后代。在国内首次采用F2衍生系统法,简化了操作程序,提前测得产量,为后期的菌株选育提供了依据。他第一个研究了中国小麦品种的面包烘焙品质,提出了一些对品质育种有指导价值的量化指标。在推动数量遗传学和计算机在作物育种和田间试验机械化中的应用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盛桥主编(译)专著14部,包括《植物育种学》、《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中国小麦学》、《生统遗传学导论》、《西藏农业考察报告》。他参与定稿的《中国小麦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西藏农牧业资源开发和增产技术的历史文献。003010是一部集成了国内外小麦科学技术新进展的专著,是我国作物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21世纪初,他在《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的基础上,主持编写了《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留下了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末小麦育种实践、技术成果和生产发展过程的历史记录,并附加了20世纪上半叶小麦改良开始的简要记述,这在国内外尚属罕见。
盛桥十分重视和支持中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他经常鼓励身边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加强中外文素养,养成阅读文献的习惯,提高专业水平。他热心帮助年轻人修改手稿。他审阅过的每一份手稿都必须经过精心挑选,做到准确、简洁、有说服力。他捐赠了10万港元给研究所,该研究所于1995年获得何李奖。在此基础上,在全国16个单位的支持下,200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设立了“庄小麦奖励基金”,艾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同事们深切缅怀他:“庄先生的一生,是为中国农业科技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老师、好同事,这是我国农业科学领域的一大损失。他的卓越成就和高尚品格将永载史册!我们要学习他的高尚品格和优良作风,化悲痛为力量,发扬他献身科学、服务三农的精神,在“四个定位”、“两个一流”建设中开拓进取,取得优异成绩。”
附庄巧生生平:
盛桥于1916年8月5日出生在福建闽侯县西南山区农村。1935年1月考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1939年2月毕业于成都金陵大学农学系,获学士学位。1939年3月,在中央农业实验室贵州工作站工作,负责小麦品种区域试验。1940年8月,他回到成都金陵大学,任农学系助理教授。1943年1月,在湖北农业改良所工作,任荆北农场技术员兼主任。1944年10月,他在中央农业实验室小麦种植和杂项作物部担任技术员。1945年7月赴美,在堪萨斯州立学院、康奈尔大学和俄亥俄州联邦实验室学习小麦品质鉴定技术。1946年10月在中央农业研究室北平农业实验场任技术主任兼小麦研究室主任,主持小麦育种研究组工作。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北平农业试验田改名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兼作物系主任。1957年7月,华北农科所扩建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继续开展小麦育种工作。
研究工作,直到2018年7月退休。1971年1月曾随研究所下放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1978年6月返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2003年合并更名为作物科学研究所),曾任副所长,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文来自华纳娱乐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