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电子
 

虚拟偶像这个老行当,还有10年就满100岁


时间:2022-07-06  来源:  作者:  点击次数:


第一个虚拟偶像是谁?

作者林勇

编辑周峰

一场流水超百万的2小时直播,让虚拟偶像的概念重回微博热搜。只是和上次A-SOUL成员退团引起的争议不同。这一次,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虚拟偶像能赚大钱”上。

虽然在微博的讨论中,大部分人都把虚拟偶像当成一个新生事物。但本质上,为虚拟形象创造人,通过媒体与大众“生活”的生意,从1930年代就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了。

只是在计算机还没有诞生的时代,一个虚拟偶像的诞生,融合了雕塑、服装设计、摄影等技能,更像是一个手艺活。这种“技能”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信息革命中被数字化地“传承”了下来。直到最近因为动作捕捉、图像识别、图形渲染等技术的普及而爆发。

但行业有风险,入行请谨慎。很多投资人之前都告诉毒舌科技的小伙伴创业,虚拟偶像不是一个好生意:至少在模式上,这个看似时尚的东西和传统的演艺娱乐没有本质区别。

回顾虚拟偶像的发展历史,你或许还会发现,如今虚拟偶像的商业经历与90年前并无不同:

1932年,美国雕塑家、零售陈列设计师莱斯特加巴(Lester Gaba)受世界顶级百货公司萨克斯第五大道百货公司委托,制作了一个重约45公斤的石膏人体模型,并取名辛西娅(Cynthia)。得益于设计师的精致,这个人体模型被制作得栩栩如生,就像真人一样,甚至连雀斑等面部细节都被雕刻在里面。

起初,Gaba在纽约市中心这样的公共场所展示Cynthia,引起了公众和品牌的关注。后来美国杂志《生活》(已关闭)与Gaba合作,为辛西娅拍摄封面。

辛西娅登上了美国杂志《生活》的封面。

选择这样一个仿真人体模型作为杂志封面,本意是想用幽默的方式展示人体模型以假乱真的能力,但正是这次杂志拍摄,让这个石膏模型一炮而红。一个媒体眼中的明星人物诞生了。

虽然和如今网络上的虚拟偶像相比,辛西娅是石膏做的,是材料做的,但或许辛西娅是最早可以追溯的虚拟偶像。

此时,由于辛西娅的巨大影响力,蒂芙尼、卡地亚等珠宝和奢侈品牌纷纷送来最时尚的珠宝和时尚款式,以期让辛西娅佩戴,吸引大众对品牌的关注。辛西娅还收到粉丝的电子邮件,邀请她参加现场活动,包括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和沃利斯辛普森的婚礼。

这个时候,人们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辛西娅只是一个石膏人体模型,他们把她当真人看待。不知道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偶像地位,还是深陷其中。设计师加巴坚持向公众解释辛西娅不能说话是因为她患有喉炎。Gaba提醒那些想诋毁辛西娅的作家,告诉他们辛西娅是一位淑女,是一个好的倾听者。

辛西娅和名人交往。

不幸的是,辛西娅在一次外地交流中从椅子上摔了下来。因为石膏材质,她被击得粉碎,她的偶像生涯也就此结束。媒体完全把辛西娅当真人看待,争相报道她的死讯。此后,Gaba创造了一系列高度仿真的“Gaba Girl”模型,重新定义了商店橱窗购物体验,开始了轻量化的高仿。

真人体模特的发展。如今大家在商店橱窗看到的人体模特,都可以溯源到Cynthia的时代。

1950年代,美国歌手Ross Bagdasarian用200美元积蓄买来的一只磁带录音机进行试验,尝试通过录音机的速度控制功能形成高频声音,用这种全新的方式录制一张唱片。这张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所录制的声音既有歌手的真声,也有加速后的高音,形成二重奏。唱片发行后快速占领歌曲榜首,共卖出超过150多万份。

有了这次成功的尝试,Bagdasarian继续用这种手法打造了一支三重奏组合,并冠以三只花栗鼠的虚拟形象,分别取名为艾文(Alvin)、赛门(Simon)和喜多(Theodore),并亮相首支歌曲《花栗鼠之歌(圣诞别迟到)》,发行于1958年11月17日,即美国新年到来的前一个月,瞬间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歌曲,头几个月就卖出了400多万份唱片,在第一届年度格莱美颁奖中获得最佳儿童唱片奖、最佳喜剧表演奖和最佳创新歌曲奖,

1950年代美国爆火的《花栗鼠之歌》和三只虚拟花栗鼠

虚拟花栗鼠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永远不会老去,而且非常便于后续围绕IP进行衍生制作。比如大量的公仔周边,以及在2007年上映了电影《鼠来宝》,生动地演绎了三只花栗鼠与它们的创作者Bagdasarian之间的故事。直到今天,三只花栗鼠的形象依然吸引着年轻的观众,并在新电影和电视节目秀中频频现身。

1985年4月,英国电视四台播放了一档名为《Max Headroom:20分钟论未来》的赛博朋克风电影。影片中讲述了主角在停车场为了逃避敌人追杀被卷入一场摩托车祸,结果撞在了车库的限高入口,上面写着 “Max. Headroom 2.3 metres”(限高2.3米)。主角失去意识的同时,一个基于他心智的AI程序被创造了出来。这个自称Max Headroom的AI开始出现在广播和电脑系统中,并通过具有强烈反讽风格的新闻评论公开挑战巨头公司。

就在这部影片播出后两天,Max真的出现在了英国电视四台的荧幕上,成为《The Max Headroom Show》的主持人。

诞生于1985年的虚拟电视主持人Max Headroom

Max Headroom被称作是“首个电脑生成的电视主持人”。Max的制作人曾提到,这个虚拟角色设定的目的,是为了讽刺那些从小靠看电视获取信息长大的一批人的无知,以及通过夸张的表演来反讽20世纪80年代电视主持行业为了博取年轻人眼球出现的恶性趋势。

不久Max大火,相关电视节目还传入了美国。当时可口可乐新推出一款称为“New Coke”的新产品,作为虚拟人的Max还成了这款产品的全球代言人,在很多商业广告中频频现身,念着当年可口可乐的经典广告语“Catch the wave!”(跟上潮流!)。

Max或许可以被认为是虚拟UP主的前辈。

2007年,日本音声软件公司Crypton Future Media开发了一款名为Vocaloid的语音合成软件,通过简单地输入歌词设好参数,就能够完全使用计算机输出歌声。

最初这款软件是为了帮助在创作上遇到困难的编曲人员,软件充当虚拟歌手的角色。将歌手人物隐藏于软件黑盒子之中的设定,让输出的内容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不需要拘泥于任何曲风。这样的自由度让无数的音乐制作人以“初音未来”之名,创造出了民谣、重金属等各类作品,并发展出高度沉浸的多种故事线。

这时“初音未来”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拟人化的形象,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全息投影技术举办演唱会的虚拟偶像,近十几年来在世界各地举办“初音未来”演唱会,吸引了无数粉丝经久不衰的追捧。

初音未来全息投影演唱会

初音未来从音乐领域出圈,相关题材的动画电视剧、手机游戏快速衍生,充分展示了虚拟偶像的强大吸粉能力。

2011年左右,视频博客(vlog)还相当小众,Ami Yamato以一个日本女性的3D动画形象出现在YouTube上,自称在2011年春季从日本搬到了英国伦敦,并在YouTube上更新生活动态,并且在视频中,Ami Yamato是不知道自己是动画制作出来的角色的,这一点与Gaba制作Cynthia后不承认角色是虚拟的,而是以喉炎为理由解释角色不能发声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Ami Yamato被认为是最古老的VTuber。在她之后,现代VTuber和虚拟UP主开始在各类平台上蓬勃发展。

Ami Yamato

2016年4月23日,Miquela Sousa在社交媒体Instagram上首次发文。Miquela Sousa的角色设定是巴西和西班牙混血少女,19岁,这是由美国洛杉矶一家名叫Brud的初创公司创建的虚拟角色。

Miquela在推特、Ins、油管、Tumblr、Tiktok等众多主流社交媒体上都开通了账号。毫无疑问,虚拟人Miquela作为营销策略非常成功,已经为诸多服饰品牌和CK、Prada等奢侈品品牌进行产品代言。截至目前,Miquela仅在Ins上就坐拥超300万粉丝。

使用CGI技术生成的虚拟人Miquela在Ins上发文

“谁是第一个虚拟偶像人”这一问题或许并不容易回答。

YouTube上的虚拟UP主绊爱自称是世界第一个VTuber,但在绊爱诞生前多年,初音未来和Any Malu这样的虚拟人物就已经开始发布视频博客了。

早在Miquela入驻Ins前一年,意大利漫画家按漫威绿巨人形象打造的虚拟自行车手Ion Gottlich也已在Ins发文。

各大品牌也悄然孕育过自己的虚拟吉祥物,例如美国车险巨头GEICO早在1999年就已经推出卡通绿色小壁虎Gecko,后来还入选了全美最受欢迎的广告标志;巴西电商巨头Magazine Luiza在2009年推出了虚拟销售员Lu,通过社交媒体影响力实现了大量盈利。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