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红线 恢复撂荒地
时间:2022-07-10 来源: 作者:  点击次数:
本报记者叶文娟
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青海如何守住耕地红线?稳住老百姓的“饭碗”?
6月23日,记者走访了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拉西瓦镇六果村。盛夏,高原骄阳似火,站在静果村54.6公顷(820多亩)的麦田旁,放眼望去,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植被。新发芽的麦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生机勃勃。
眼下,正是田里除草、给庄稼喷农药的季节。一大早,静果村的村民王桂花和他的工友们正在地里忙碌着。三年前,村里新的54.66公顷(820多亩)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进行养殖后,无法走出家门、到外地打工的村民王力可桂花实现了在家门口挣钱的愿望。
“在这里,我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天了。我每天的任务就是拔草打药。我一天能挣100元钱。在家挣钱很方便,我也能照顾好家里。”王桂花说。
“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为了恢复废弃地,我们在整治废弃地、低效地和边角地后,开展了大规模养殖,以提高土地的收益。”贵德县拉西瓦镇镇长曾太甲说:“如今,这820亩地是拉西瓦镇最大的水浇地,土地平整,田地方方正正,水渠相连。流转这块土地进行经营,既能解放劳动力,又能增加农民收入。”曾嘉说。
仍然郭村是一个半农半牧的藏族村,全村80多户人家。2017年9月,贵德县投资600多万元在拉西瓦镇刘国村实施土地开发占补平衡工程,对刘国村集体58.53公顷(878亩)未利用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新增耕地面积54.66公顷(820多亩)。项目区新增耕地竣工验收后,由于属于生土地,土壤肥力不高,农作物长势不好,存在抛荒现象。后期在县政府的出资下,为项目区划拨灌溉涝池,添加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固化土壤。目前,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已达到周边耕地质量。
说起以前的静果村,贵德县拉西瓦镇静果村党支部书记华清记忆犹新。他说,过去他们村人均耕地只有0.13公顷(2亩)。均衡批地后,一个人现在有0.26公顷(4亩)土地。现在还是村集体管理,明年他们就能分红了。
地处黄河之滨的贵德县,因其气候和区位优势,成为海南人口大县、粮食大县。在确保全县1.4万公顷(21万亩)耕地红线不可动摇的基础上,精耕细作,优化用地布局,按照“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的原则,严控增量,盘活存量。
贵德县自然资源、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王永飞告诉记者,我们是按照集约节约,或者说少占、不占耕地的原则来选择项目选址的。确实无法避开耕地的,通过在全县实施占补平衡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使全县耕地总量和质量不下降,同时保证部分建设项目的实施。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海南州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压实耕地保护责任,严格控制耕地用途,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
近年来,随着青海省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土地占用需求与土地补充资源不匹配的问题逐渐凸显。省自然资源厅结合国家“三区三线”划定,严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实行占补平衡,不断落实耕地保护制度。该省在耕地保护中加强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使耕地保护的地方不吃亏,保护耕地的人受益,从而在耕地保护中促进高质量的社会发展。
青海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察处四级调研员杨春表示,将通过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在保护耕地的同时确保发展,促进青海省55.4万公顷(831万亩)耕地和44.4万公顷(66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