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多少战投部已沦为“摆设”
时间:2022-07-15 来源: 作者:  点击次数:
!--新增众测推广文案-->

CVC“脆弱性”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了。
文丨王满华
编辑丨曹玮钰
来源丨投中网
CVC似乎不香了。
听闻一个消息,去年势头一度很猛的某地产CVC正在裁员。据说,该CVC从年前裁到年后,从后台裁到前台,就连曾经“大杀四方”的消费组也被整个砍掉。猎头透露,裁员比例着实不低,主要出于成本控制和策略调整。
这显然是一场“急刹车”。就在一年前,这家CVC还凭着“四处挖人、抢项目、抬估值”三板斧,批量杀进不少“明星项目”。
对此,另一家地产CVC的投资人李想却并不意外。“从去年三季度开始,很多地产CVC的出手就已叫停,裁员也在情理之中。”另据透露,他所在的战投部已经沦为“摆设”,本人正在准备跳槽。李想的遭遇并非个例。
同为重灾区的还有互联网大厂。
几个月前,字节跳动宣布裁撤投资业务,涉及员工约百人。一位负责CVC招聘的猎头告诉我,今年以来,包括腾讯、阿里在内的多家互联网大厂,投资相关的招聘都在收紧,甚至叫停。
裁员、停招的背后,是公司投资业务的收紧。自进入2022年,曾经活跃在投资一线的互联网大厂似乎同时按下刹车键,纷纷放缓投资。
以腾讯为例。有数据统计,2021年腾讯平均每1.3天就投出一家公司,出手频次达到历史最高点。但2022年第一季度,其投资速度明显下滑,投资数量同比减少70%,是近两年投资动作最稀薄的季度。
阿里和B站也有明显放缓。数据显示,2022年Q1,两家公司的投资数量环比下降三成。
一切似乎发生在一瞬间。犹记得前不久,VC/PE市场还震惊于CVC的出手之密、撒钱之猛,但进入2022年,曾经大杀四方的“深口袋”们,却集体跌入了发展“阵痛期”。
走!跳槽到VC/PE
人才的流动向来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哪最热,人才就往哪扎堆,反之亦然。
过去两年,CVC一度是投资人才市场的“香饽饽”。有猎头透露,今年之前,他手里最大的增量客户都来自企业战投岗,不少VC/PE投资人也有强烈的意愿要往CVC转。
背后原因很简单。从全球近10年发展来看,CVC正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有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CVC规模突破纪录,同比增长142%,创下169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中国CVC的活跃度也在持续上升,目前已占到国内风投市场20%~30%的市场份额。而以腾讯、华为、小米等为代表的一众CVC,更是在近两年凭借密集出手赚尽眼球。
CVC开出的薪酬也极具吸引力。过去一些CVC为了快速搭建团队,惯用手段就是用高薪吸引人才。猎头介绍,市面一些“深口袋”CVC,SA年薪可以开到50-60万元,VP则能达到100-150万元,MD在150万元以上。
“这是接近主流美元机构的水平,虽然比不上红杉高瓴这种头部,但平均下来已经大于VC/PE平均薪酬。”
但值得细品的是,在我采访的几位CVC投资人中,不止一位提到了一个词“养老”。
就职于某地产CVC的张毅告诉投中网:“从2020年开始,我们陆续收到很多来自VC/PE的简历,背景都非常好,有的甚至从红杉高瓴出来的。”
在他看来,之所以选择他们,很大程度看中了CVC的产业资源和稳定。
“从资金来源看,CVC大多是自有资金,不必受制于募资,做投资灵活度高。此外,多数战投仍以业务协同为导向,本身又具备产业资源,sourcing压力小,出手数量也没硬性要求,也不存在退出的压力,所以对于在VC/PE‘卷’不动的投资人而言,去战投‘养老’,就成为了跳槽的主要动机之一。”
但2022年以来,市场变天了。
张毅透露,过去半年疫情反复,几乎所有行业都不景气,企业岗位都在收紧,他自己包括身边不少CVC朋友又试图往VC/PE回跳。
这一语境之下,背靠“大树”的CVC尤显脆弱,似乎更易遭到“反噬”,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甚至弱于以5-10年为投资周期的VC/PE机构。
问题无处不在。核心在于,这是周期性的,还是趋势性的?
CVC难成主流?
“这几年CVC发展势头确实很猛,但不会成为投资行业的主流”。这话来自一位曾在企业担任多年高管,如今某一线VC的合伙人。
暂且不论这句预言的正确性,我们先客观剖析一下目前CVC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从组织上看,CVC在一家集团的“站位”基本决定了权限和地位。
投中网曾在《这家佛山深口袋,有点“VC牛逼症” | 底片nova》一文中介绍,中国CVC有两种常见形式:一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