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电子
 

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周年:更多行业有待纳入 碳金融创新蓄势待发


时间:2022-07-16  来源:  作者:  点击次数:


!--新增众测推广文案-->

如何推动全国碳市场走上高质量的发展道路,有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接下来业内重点关注的问题。

2022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一周年。

时间回到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在北京、上海、武汉同时启动,全球最大碳市场鸣锣上市。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中心位于上海,碳配额登记系统设在武汉,企业在湖北注册登记账户,在上海进行交易,两者共同承担全国碳交易体系的支柱作用。北京提出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管理和交易中心,是对全国碳市场的重要补充。

生态环境部公布,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期基本达到预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全国碳市场运行期间,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有效发挥了碳定价功能。

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第二个全国碳市场履约期是碳市场走上正常运行的重要阶段,也是“查缺补漏”的重要时期,有效发挥碳市场功能,是促进碳市场健康发展的一项长期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如何推动全国碳市场走上高质量的发展道路,有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接下来业内重点关注的问题。

7月15日,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周年系列活动在武汉举行。图片来源:中碳登7月15日,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周年系列活动在武汉举行。图片来源:中碳登

市场覆盖范围有待扩大

今年4月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要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明确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的重要内容,并提出实行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交易监管机制。

2011年10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7地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试点省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等20余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

自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后,我国碳市场工作重心已由地方试点示范转向建设完善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已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将不再参与地方碳市场,避免企业既参加地方碳市场又参加全国碳市场的情况,也确保全国碳市场的统一、完整和公平。依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试点碳市场将在继续为全国碳市场探索路径的同时,逐步向全国碳市场过渡。

据国家部署,“十四五”期间将逐步推动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八大行业有序纳入碳市场。现阶段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了2162家发电厂,接近全国一半的碳排放量。除电力行业外,其他七大重点行业何时纳入碳市场交易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全国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李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强化全国碳市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强化数据质量监管力度和运行管理水平,建设全国碳市场监管平台,加强数据质量日常监管等;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全面提升市场相关参与方的综合能力水平。

发挥碳价格定价功能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明晰的碳价格信号作为指引,碳定价主要包含碳市场、碳税两种机制。

碳定价机制的核心是通过释放合理的价格信号将二氧化碳排放的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激励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脱碳转变。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