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电子
 

信托“打工人”哪去了?


时间:2022-07-16  来源:  作者:  点击次数:


!--新增众测推广文案-->

本报记者 樊红敏 北京报道

受业务结构调整、薪资待遇下滑等因素影响,信托业正在迎来一场“打工人”出走潮。

信托业内流传的一份今年3月份某头部信托公司内部会议总裁发言要点显示,该公司因为业绩下降,人员大量流失,已经陆续走了100多人。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近期,百瑞信托发表的《信托公司2021年年报分析系列之人力资源》研报中也提到,受信托业务转型影响,信托业务人员有所下滑,而其他人员有所抬升,但总量平缓。

根据百瑞信托研报统计数据,已披露2021年年报的61家信托公司中,有31家员工数量减少,共减少727人。

这些“打工人”都去了哪里?

信托业务报酬率下滑

薪酬待遇调整是人员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0.16万亿元,同比减少0.22万亿元,降幅为1.06%;环比减少0.39万亿元,降幅为1.89%;与2017年末的历史峰值相比,下降了23.18%。

其中,融资类信托自2020年开始大幅降低,至2021年底,两年间规模总计压降了38.6%,占比总计回落了9.57个百分点,2021年底融资类信托规模已降至3.58万亿元,占比已降至17.43%。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融资类信托规模为3.38万亿元,同比下降24.00%,占比为16.79%。

今年一季度,信托业共实现经营收入205.15亿元,同比下降28.25%;实现利润总额为123.84亿元,同比下降31.42%;实现人均净利润42.72万元,同比下降29.50%。其中,一季度全行业实现信托业务收入191.68亿元,同比下降10.02%。

“信托业务收入的下降,一方面与信托资产规模的下降有关;但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信托业务结构的调整,信托报酬率相对更高的基础产业、工商企业、房地产信托规模有所下降,而信托报酬率相对较低的证券投资信托、资产服务信托规模持续提升,必然导致信托资产的年化平均报酬率水平整体下降。”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和晋予分析认为。

中信信托2021年年报也坦承,“行业新旧动能转换不畅。在新发展形势下传统信托业务规模持续下滑,对信托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创新类业务多处于起步阶段,短期内难以形成业绩支柱……”

某央企信托公司研究部门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非标业务大幅压缩,其他转型创新业务目前利润微薄,行业无法维持原有的薪酬水平。

组织架构深度调整

业务变革和人员流动背后,信托公司内部的组织架构也在发生变化。

关于信托公司内部组织架构调整,百瑞信托上述研报提到,继2020年信托公司在经营层面的组织框架大幅调整后,2021年年报显示,信托公司依然还在积极推进组织架构调整,以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为业务转型奠定坚实基础。从对比数据看,2021年有39家信托公司对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其中多数公司是增加服务信托、家族慈善信托、证券投资信托等业务部门;其次是增加了业务相关的委员会,旨在厘清业务边界,优化风险管理及业务流程;再次是根据公司自身情况整合总部管理模式,或者拆分细化管理模式。从而进一步完善前中后台职能部门体系。

据统计,2021年共有8家信托公司调整或增设了不同类型的事业部,其中增设最多的事业部是服务信托事业部,此外也有些公司将信托业务整合或者独立;约有12家信托公司对职能部门进行调整;约有20家信托公司调整了委员会,比如增设业务相关的委员会、增设或调整了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等。

本报记者注意到,中信信托2021年组织架构调整幅度较大。中信信托年报显示,2021年该公司整合内部资源,首次采取事业部模式,先后在需要重点发力的业务领域,设立了证券投资事业部、家族信托事业部、养老金事业部、运营管理中心,对转型创新业务给予考核倾斜和资源扶持;鼓励非标团队自发整合,推进后列部门撤销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