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电子
 

山川草木葳蕤 河岸绿映清波


时间:2022-07-20  来源:  作者:  点击次数:


!--新增众测推广文案-->

本报记者 李庆玲

黄河滔滔,裹挟泥沙奔涌向东;湟水迢迢,孕育两岸肥沃土地。在青海东部,有一片黄河和湟水河相拥流经的故土,称之为河湟谷地,这里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前沿阵地。

炎炎夏日,行走河湟谷地,天空湛蓝纯净、河面清澈如镜、群山苍翠峭拔,满目皆是美景。美不胜收的景色背后,是坐落在河湟谷地上的各州市不断加强生态建设,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硕果。

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青海深入打好河湟谷地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巩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和土壤环境、噪声环境质量,不仅有力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而且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江河久治,河水更清了

山长水阔、绿草如茵,近两年北川河湿地公园成为西宁市一道新风景。

北川河是湟水河一级支流,因其泥沙含量较大,为阻止泥沙流入湟水河,北川河河道治理时在公园上游修建了一座面积25公顷的沉沙池,在河面依次打造6道景观水坝,起到了泄洪排沙、增强抵御洪水的作用。

持续不断的水生态治理给这里带来了巨变,原本脏乱差的河道经过治理变成了湿地公园,引来白鹭、赤麻鸭、斑头雁等鸟儿栖息,而其毓秀青翠、山川相映的美景,也吸引无数市民到公园休闲打卡。

作为一条承载重要发展意义的生态河流,实施湟水河系统性综合治理、让湟水河变清澈是两岸群众的共同期盼。北川河湿地公园的变化,成为我省湟水河治理的缩影。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治水见真章。近年来,我省在西宁市相继实施了湟水河河道综合治理及滨水休闲绿道建设、北川河生态河道建设、湟水河湿地海绵化改造等项目,建成了海湖湿地、宁湖湿地和北川湿地三大片区,湿地面积和湿地率显著提升。

水污染问题在河里,但根子在岸上,只有岸上的问题理顺了,河道治理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大小河道才能清水长流。

在过去十年间,西宁市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对全市1693个入河排口进行逐一监测溯源,积极治理水土流失,全面构建“2+6+N”的河湖长制闭环管理模式,将75条河流、23座水库、96座涝池等涉水区域纳入河湖长制管理范围,实现了涉水区域全覆盖。

数据显示,从2019年起,西宁市湟水流域重点考核断面连续3年水质达到III类,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率100%。

一项项有效举措,深入治水的“毛细血管”,换来母亲河的碧波荡漾。

“智慧”管理,天空更蓝了

做好河湟谷地的生态环境监测不容易,地方大、监测内容多、数据分析复杂,但如今这些困扰技术人员的老问题,正通过新技术得到解决。走进海东市生态环境监测站,在智慧大屏上,一项项利用数字技术采集汇总的建筑扬尘、水环境质量等相关数据一一呈现。

“系统整合接入了各环境业务数据,执法监察人员及相关业务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手机APP或电脑网络端实时查看,如遇到超标情况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并将报警信息推送给相关人员,以便第一时间进行处理。”监测站工程师张宏霞说。

当前互联网与和各行业深度融合,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来说,用好数字技术,不仅能够精准识别、及时追踪新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能够推动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新的方法。

以“智慧”管理为强大支撑,海东市打好“蓝天保卫战”按下“快进键”。

2021年底,海东市综合监测中心正式启用,扬尘监管及智慧环保监控系统投入运行,建成规范的监测仪器室、洁净生物室等,配置了常规仪器设备100多台套,大型精密性设备10台套,实验室装修做到了分析过程人机分离,为集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生物等126个监测项目的市州级一流生态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